成功举行。会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作了《以产业集群理念助力农业农村振兴》主题报告,本文根据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产业集群是产品制造(或)服务的一组企业和相关机构由于共同的技术、市场或需求而近距离“扎推”形成的现象。地理邻近是不是一定会有产业联系,而产业联系是不是能够降低成本?大部分产业集聚能够降低成本,但是降低成本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降低成本可以促进创新,叫做创新型集群,另外一种则是降低成本反而导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最后是树倒猢狲散,这种叫做生存型集群。企业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是产业集群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专业化产业区非常多,大部分都是从农民洗脚上田、建立企业、接受国外订单,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农民创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乐器产业集群在中国农村非常有特色,例如,杭州余杭区中泰乡铜陵桥村,是闻名于世界的竹笛之乡,形成了苦竹种植、竹笛加工、竹笛研发以及演艺教育的竹笛产业集群。我在澎湃智库发表过乐器产业集群的文章。在另一篇关于工业园区的文章里,强调要重视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这些初创公司,在一个地方形成了技术上相互有联系的产业集群。
为什么需要产业集群,需要什么样的产业集群,就要了解促进技术创新的集群理论是怎么兴起的。这种集群的理论兴起于第三次工业时期,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别卡提尼等的《意大利产业区和企业之间合作》两大关于集群理论的著作在欧美同时出版。波特的集群理论基于产业特质,强调企业区位战略;别卡提尼等的新产业区基于地方特质,强调地域性。
产业集群的理论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背景,二是技术变化和组织变革的背景。全球化的背景,也就是说国际上认同的管理知识,编码化的专业技术知识,可替代、可模仿硬件都可以向全球扩展,这样的产品标准化了,可以固化在产品里面,可以到低成本的地方去组装。贝博体育这可以看成是“全球力”。那些低成本的地方是可以替代的,产业是可以在全球转移的。另一种是“地方力”,有的地方具备其他地方很难模仿的特质,也就是国际竞争优势。这个是集群理论的全球化背景。
从地方的技术变化和组织变革的背景来看,产业集聚是在第一次工业之前,手工业时代就有的现象。后来工厂制之后大企业组织扩张,产业集聚的表现主要是在重化工业领域。上个世纪70年始,大企业在世界跨区域分工的同时,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增加,它们在某些地方集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合作,这个理论背景叫柔性专业化,或者我在2001年第一本《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里面所写的“弹性专精”。1990年,意大利别卡提尼把1898年马歇尔发现的手工业基础上的“产业区”里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理论挖掘出来,分析70年代以后的中小企业集聚,那里有嵌入到特殊背景关系中的“地方力”。
这两方面理论背景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创新是产学研合作、学科交叉、产业融合的社会过程,集群中人们近距离交流,基于诚信和规范的制度环境。集群又是和谐的产业社区。
产业集群是创业和创新者云集的地方,是技术人员找工作想去的地方,是企业想去投资的目的地,是新企业茁壮成长的田野,是发挥中小企业合力的地方,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是批量采购或旅游的地方,是政府抓地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抓手,是同行企业的发源地,例如,韵达、中通、申通、圆通、汇通快递都在桐庐县发家。各国都有大量案例说明,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区域和城市竞争力。
最近我在思考为什么农业农村振兴需要产业集群理念?大概在2003年-2004年间看到第一个农业集群,是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笔下的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产业集群。美国的农业集群是建立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在农业领域里提到产业集群,我首先想到的是农业生产组织,也就是说,像我们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是不需要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需要的是合作行动,“合作行动”是产业集群发展很重要的词,还有产业型社区的问题。所以农业集群至少需要农业公司和农业专业合作社。
有些文章说“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就是产业集群,政府指导下的农业区里有多个乡(县)一个业态,多村一品、一村一品,是不是就等同于农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不只是要“一村一品”,而且需要其他地方难以模仿的基于专业化的“一业为主、兼营别样”的多样化优势。产业集群不是一个产业的概念,是一个跨产业的概念。
另外,农业生态系统是不是产业集群?比如桑基鱼塘、鱼菜共生是不是产业集群?不是,这只是一种技术上的分析,可以用这个思维来发展产业,但是它本身不叫做产业集群。
首先从农业生产系统认识产业集群,比如说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农业初加工设备业等,这些产业是相关的,一定要从相关的角度来理解农业系统。另外从农机、化肥,排灌、收获、运输、加工、包装到储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涉及到不同的公司,一定是相关的公司之间合作才能够完成整个生产系统。
关于农业集群的形成,参考河南大学的李二玲教授的分析,从先导农户到传统的农户跟随,比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然后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比如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业企业,还有就是形成专业村镇,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网络联系逐渐形成之后,农业集群随之出现。在李二玲教授2020年一篇文章里写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是在总结美洲、亚洲和非洲农业集群的发展实践后,提倡发展中国家把培育农业产业集群作为振兴农村和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融入全球价值链,很重要的是在全球价值链上向上攀登,根据李二玲教授的定义,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以及支持性的机构,在地理集聚和紧密关联的基础上建立的价值网络。是在农业区域专业化和规模生产的高级阶段发展起来的,所以能够应对共同挑战。
在日本兵库县丰冈市的乡村,野生白鹤曾于1971年死于丰冈,后来成功进行了白鹤人工繁殖和放生,由此,丰冈发展了东方白鹤旅游、开发了“东方白鹤”大米、大豆、米酒、豆腐等系列食品和T恤、手袋等生活用品作为伴手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白鹤产业集群。日本20世纪70年始的“一村一品”运动,是把一个乡村值得骄傲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民谣等开发出来,发挥地方优势以振兴乡村经济。
离西安市1小时路程的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尤其是关中美食,贝博体育塑造了独特的引力。通过传统工艺制作面粉、豆腐,用传统灶台、风箱等;而醋坊、油坊、豆腐坊、辣椒坊等作坊改制为村委会下属公司经营的股份合作社,村民参股,达到商家共赢。
我最近发表了16篇文章,其中有几篇是和农业相关的,一个是《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什么?》,讲到了回乡创业的阜南开发区的例子;《从纺织服装业看产业区的地方特质和文化底蕴》,写到了东莞在农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朗镇服装产业集群;《企业进园未必解决产业分散难题——以自行车行业为例》,讲了邯郸和邢台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童车产业;《关于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文章里讲到佛山的制造业,其实很多家具企业、家电企业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所以可以说,农业集群和工业集群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